All Articles

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Implementing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(OKRs) from Dcard CEO and Gipi.

前文

在公司邁入第三年的因緣際會下,開始帶領公司前端團隊制定策略目標,進而接觸到了管理方法,再使用了兩年的 Scrum 後, 逐漸發現除了顧好工程團隊的開發週期,更重要的是,團隊的努力與公司目標是否密切相關,而要量化這樣的關係,導入更具目標性的管理框架可為一解決方案。

我第一次被推坑 OKRs 是因為這本書「Measure what matters」, 其中講述了創投家 John Doerr 從習得 OKRs (由 Intel 創辦人之一 Andy Grove 發起)後,如何在1999年 Google 成立的初期說服(強迫) Larry Page、Sergey Brin 導入 OKRs 的管理方式, 此舉間接隱含了企業的管理方式對於投資人來說,甚至比商業模式更為重要,因為這關係到公司「看似完美的營收模式」是否「可被執行與達成」。非常推薦大家看此書,對 OKRs 可有近一步了解!

本篇文章分為三個主題:

  1. 管理哲學篇 by 游舒帆
  2. 管理實務篇 by Dcard CEO 林裕欽
  3. Q&A

非常感謝「Meet 創業小聚」提供本次交流,讓大家一同學習 OKRs 的實務!

管理哲學篇

講者:游舒帆
身份:商院思維學院院長,教商業管理,策略顧問,數位轉型顧問
經驗: 13 年制定、執行年度計畫經驗


壹、常見導入 OKR 錯誤認知

1. 老闆視角

  • 第一、希望公司上下一心,一起朝目標邁進

    • 潛台詞:員工應該更理解公司目標,應該更能換位思考
  • 第二、希望提高員工自主性,然後自我驅動

    • 潛台詞:員工積極性不夠,只想做 KPI 規定的事情
  • 第三、希望能藉此獲知每個員工的工作貢獻度

    • 潛台詞:我不知道員工的貢獻度多少,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偷懶

2. 員工視角

  • 第一、OKR就是要自下而上制定啊

    • 潛台詞:老闆別亂來指派任務了,我們在第一線我們最了解
  • 第二、OKR就是做我們想做的事啊

    • 潛台詞:終於擺脫KPI了

3. Netflix 文化 - 自由與責任

  • 老闆看到的是責任
  • 員工看到的是自由

4. 為何 1999 年 Intel 就發明了 OKR,到 2019 年在台灣才爆紅

  • 因為管理有問題,所以需要尋求新的方法來解套,如同敏捷開發
  • 溝通目標有問題

    • 下層不理解上層想做的事,而直接被壓 deadline,最後完成時,管理層又覺得員工沒達到想要的結果,造成惡性循環,其根本原因歸咎於上下層目標傳遞不透明,管理者必須要很清楚由上到下的連動關係與目的,讓每個人都知道。

貳、導入OKR的4個步驟(國內實務上,非工具書內容)

如果一開始沒訂定好,後續都不用做。

1. 使命、願景聚焦(一般公司最常忘記的)

  • 使命

    • 建立公司第一天,為何而存在,馬雲:「使命什麼時候發揮作用?在公司內部發生重大利益決定,生死之關,到底幹這個還是幹那條路的時候,使命發生至大的作用」。
  • 願景

    • 將來會變什麼樣子,如果不知道公司願景的人應徵工作就不要招聘他,因為他只在意下一個月工資在哪,例如:10年、20年後,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,他的願景是跟「使命」相依關聯的。
  • 價值觀

    • 在同意使命、願景的前提下,我們必須「約法三章」,是創始人們、第一波員工近來時,大家一起面對面討論而訂定的,也是確立公司發展方向的第一步,例如:我們是做什麼,不做什麼。價值觀同時是績效考核重要一環,在工作績效與公司價值觀的正確性上達標,才是我們想要獎勵的對象。
  • 總結:在公司中,制度重要還是文化重要?文化是核心,制度僅是用來規範、強化公司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手段,當文化做得好,制度相較下也會訂得少。 eg: 阿里巴巴:「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」 ps: 馬雲七分鐘內解釋使命、願景、價值觀

2. 設定戰略目標

透過「策略地圖(Strategy Map)」來訂定策略規劃目標

範例圖如下: 「策略要在長短期對立力量中取得平衡」,指的是有時企業會為了短期的價值而犧牲長期價值,例如刪減成本美化財務數據,但實際上降低了客戶服務品質;追求短期的財務目標,而侵蝕了長期的收益。

  • 財務構面 財務指標是一種落後指標,因為那是執行到最後才看到的結果,為了改善經營狀況,我們必須要往前看,去看看其他領先指標以及影響領先指標的工作流程。
  • 客戶構面 在要達成上述財務目標的前提下,我們需要提供給顧客什麼樣的價值,這邊會談到對客戶的價值主張。常見的四種價值主張與客戶策略:

    • (1)低總成本
    • (2)產品領先
    • (3)完整的顧客解決方案
    • (4)系統鎖定
  • 流程構面 對客戶的價值是由一連串的內部事務流程所創造,你為了強化對客戶的服務,例如:貨物的配送時間從24小時縮短到12小時。

    • (1)營運管理流程:包含供應、生產、分銷與風險管理
    • (2)顧客管理流程:包含客戶的選擇、招納、維繫與成長
    • (3)創新流程:包含標定機會、選定產品組織、設計/開發與上市
    • (4)法規與社會流程:包含環境、安全與健康、招募與社區

    許多公司的策略規劃在財務或客戶構面做的都很確實,但在內部流程構面往往做的相對差勁,但其實內部流程構面與策略執行成效的關聯性更強,因為流程才是串連起價值的關鍵活動。

  • 學習成長 談完前三個構面,一般來說我們想做與該做的事情應該大致抵定了,但組織是否已經具備做好上述事情該具備的能力呢

    • 人力資本 我們的員工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能?生產力是否有缺口?
    • 資訊資本 我們的系統是否能滿足新的作業流程?
    • 組織資本 我們的組織架構,團隊協作是否能因應新的目標做高效的協同與運作?

    當我們回過頭檢視組織能力時,可能會發現目標很棒很清晰,但我們卻做不到,這往往是因為在策略形成階段我們沒有將組織能力這種納入評估,而學習成長構面則是幫我們盤點出為了支撐前三個構面,如何善用組織中的無形資產,讓組織能力提升以跟上企業的目標。

探討完策略地圖,再將 OKR 放入各項位置,會讓營運團隊更了解問題的癥結與需求。

2-1. 平衡計分卡 (如果策略地圖制定過程夠熟可略)

  • 平衡計分卡(balanced scorecard,簡稱BSC) 是以財務、顧客、內部流程、學習與成長四個構面,平衡地評估組織的績效,並連結目的、評量、目標及行動的系統,轉化成可行方案的一種策略管理的工具。通常與策略地圖一同進行,範例如下:

    • 平衡計分卡
    • 策略地圖
  • 有些流派會將 「Business Model Canvas」 與 策略地圖中的「平衡計分卡」綁定,參考圖如下

    一切只要合乎公司策略制定邏輯即可,並沒有哪種比較好或壞之差異,個人覺得可透過 Business Model Canvas 幫助公司以清晰邏輯拆分各項資源後,再將各資源內容轉化為第一種策略地圖中各個層級內的項目。

3. 展開&對齊

實際 200 人的公司,做完展開後的圖表並沒有想像中的複雜。

  • 如何展開

    • 「客戶構面」應該關聯「財務構面」,例如財務構面規劃 6000萬營收,但從客戶構面三件事情加起來根本搞不定 6000萬,代表此策略是有問題的。
  • 如何對齊

    • 例如在負責其中一個客戶構面的KR(2000萬),你有跟其他同層的項目負責人溝通過了嗎?彼此需要的資源是否重複或競爭,兩者OKR是否有衝突?如果一起合作是否能達到更多的效益5000萬? 對齊會是 OKR 中最「重要」,也是最花時間爭論的,所謂爭論是探討是否合乎O、該項目是否可實際執行,而非項目上的討價還價,例如誰多背1000萬誰少背責任。

4. 年/季/月OKR展開

  • 如何展開 季度 OKR,並非單純把年度 OKR 拆成四份,應反向思考,在設定年度O時,可考量月度 OKR 可達成多少,再反推估季度目標。
  • 計畫的目的 並不是保證計畫不會變,而是讓大家在當下看得夠清楚,且在保持一致的共識下,評估是否偏離計畫或調整的可能性。

OKR 工具定位

  • OKR 的導入強化的是「組織能力」,而非一種績效考核工具,或是直接讓團隊效率變高的魔術。
  • 扁平化也非指的是從自己往上數的層數有多少,而是整體的管理成本可以降低多少,資訊透明程度可以提升多少。

組織能力的4個維度

  1. 資訊流動

    • 重要的資料必須掌握在對的人身上。例如財務需要知道每月支出狀況,但資料不透明的話,會喪失判斷的準確度,行銷端也是,沒建立追蹤指標,如何判定決策的結果。
  2. 能力培養

    • 當重要資料交到手上後,該人是否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策?
  3. 權力轉移

    • 當有了 Data、能力,但你有適當的理由(權力)作出決策嗎? 如果不行,代表決策權還是在錯的人身上。
  4. 績效(報酬)

    • 要鼓勵實際貢獻與公司目標一致的,並非獎勵 Title,報酬指的就是獎金,或是公開表揚。

達成這四點才有辦法做到自發性的 Bottom Up.

參、導入 OKR 的五個建議 (To CEO)

1. 別抗拒談策略

  • 策略應是透明且有邏輯的,當 CEO 對於策略的保密或不談,會造成底下員工對於策略整體了解度下降,而在執行中偏離想達成的目標。

2. 建立清晰的脈絡

  • 所謂脈絡是 「管理脈絡」,導入OKR後,中間每層的關聯性是否講得出來,如果老闆無法一個人講得出來,則需找其他組織伙伴一起,不然大家都從裡面插了很多事情進來做,但大家都不知道為何而戰,就會出現許多紛爭。

3. 經常與團隊對齊

  • 當每個月都與員工進行1對1面談,就可以越早進行反饋,在季末進行考核時,對於員工的衝擊也不會太大,例如員工會OS平常老闆都沒說我不好啊,怎麼突然差評。

4. 別作為績效考核工具

  • 目標是會變的,當目標變了以後,再拿此項 KR 當考核,就會有問題, OKR 是評估計畫與執行的方向是否一致或合適,但是可以做層績效參考的其中一種。

5. 殷實執行但保持彈性

  • 當目標需要改動時,利益相關人需一起討論,並非不可變動的。

管理實務篇

講者:林裕欽
身份: Dcard CEO & 創辦人
經驗: 台灣大學資管系畢


壹、導入的好處

四大好處

使命願景的重要性與結構

  • 使命願景與執行面還是有很大的落差,因此需要一層來翻譯,就是「戰略目標」

組織架構的改變

  • 內部流程的更新
  • OKR 層級的拆解 事實上,不一定只有上級的 KR 會是下級的 O,也有可能直接對上上級的 O。
  • 管理成本 需製作組織圖(此圖並非 Dcard真實組織圖) ,幫助營運理解,Dcard 的做法是,每週一次跟各個部門開會,會議上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 OKR,避免沒有定期 checkin 的問題,做完後一次對內公開,幫助每個 team 互相了解。

四個導入的 Tips

  • 導入外部系統

    • 系統是集結過往經驗製作而成,會明確規範哪裡可以做,哪裡不行。
    • 購買前,諮詢該服務的顧問,並確保他能把你們每個人教到會,不然就不買他系統。
  • 內部教練

    • CEO 定目標的同時,又要當教練的角色會造成兩難,兩件事情最好分開。
  • 年度戰略(第一part 有提及)
  • 週度會議(等同我們PM會議)

結語

  • 此句話代表的意思是,下一代的工作者也希望被這樣對待,早期是因為產業代工,希望製作「標準人」而導入 KPI,到現在,年輕人更在意的是否達成心理上的認可,以及事情本身是不是真的有意義。
  • 你希望用怎樣的企業文化,去對待下一世代的工作者。
  • 當 CEO 的下屬有一天根據 OKR 目標 reject 你的想法的時候,就代表導入成功了。

Q&A

1. 是否要導入個人員工的 OKR

  • 兩個流派

    • 細部至個人

      • 也可以, Google 也這樣用,但感覺適合規模更大的公司使用,避免過多分層,到個人會有 align 上的困難。
    • 細部僅只於團隊

      • 代表共同對 Team 的 OKR 作為貢獻(Dcard 是這樣用,且因為系統也只做到這樣),如果遇到同事處理跨部門的 KR,那他就必須知道需要達成兩種層面的 O。
  • 結論

    • 不要落於組織架構的限制,應根據公司真實情況找出最適合的方法。

2. OKR 執行週期與如何拆分上下層O

  • 執行週期

    • 一般來說是三月統整一次(根據季規劃),且符合財報是三個月一次的 deliver ,但據一位 1000萬美金市值公司的CEO交流後給予的評論是,只要跑兩個月就可以跑得比別人快,更早開始規劃下一期目標,前提是必須在整體團隊都夠熟 OKR的情況下。
  • 如何拆分上下層O

    • 如果到最後底層只剩數字,代表需要轉換敘述方法,必須找出數字背後的意義為何,例如當期O是「達成 8500 的營收」,那就必須探討為什麼是 8500 不是 8200 或 8700,可能是因為目前市值最高的公司,他們只做到 8300,那我只要超過他們就可變第一,但如果另種情況是,藉由 market share 更高而不是 revenue 更高,達到超越第一名的效果,那也是另種解套方式。

3. 規劃年度、季度時落入矛盾,理論上年度是從財務目標推敲,但又有講法是說要從季度可行性往上推年度?

  • 做任何計畫的第一個步驟一定是做財務目標,但如何將年度計畫展開難的地方在於,決定第一季最關鍵的事情是哪些? 例如一個重要的展會發生在下半年,那上半年你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?所以絕對不會是年度的 OKR 切成季度那麼簡單,是必須考慮優先順序的,領先指標是重要的,例如:流量(1hr為單位)、訂單(1天為單位),財報代表的是年度,那月度的業績相對年度財報就會是領先指標。

4. 如何賦予教練重任?他會是C level 的人嗎?

  • 組織扁平不是在於從自己數上去有幾層,而是在「組織裡能用越少層級就發揮到影響力」,因為事實上不是所有想法都要 CEO 才可以做決斷,所以 1萬人的公司也可以做得很「扁平」,讓 PM 當 Coach 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有什麼 Title 或職責,而是他最頻繁接觸每個 Team 的角色,所以會是最適合的人選。
  • Senior Manager 或許也可以是 Coach 的角色,但平常他們可能會過於忙碌,且是對於特定 domain knowledge 有自己的 know how,同時處理 Coach 的角色可能沒辦法發揮他本身最大的價值。如何訂定 OKR 通常代表了該企業文化的延伸,所以可以鎖定一個公司文化代表的人擔當 Coach 的角色。

5. 如何做好獎勵制度?OKR 是否一定要與績效脫勾?

  • 可以分為管理職&技術職,但必須讓技術職的知道,他們領的錢不一定會比管理職低,有可能他們程式開發能力夠好,有超越管理職的報酬,但分配的順序可以是由管理職向下分發,不會直接對上工程師。
  • 依實際面思考這個人做到的 KR 到底有沒有超越一般人,例如:市面上期待一個保險業務一個月做 100 萬,但他給自己的目標是 1000 萬,最後做到 300 萬,這樣達成指標是0.3,那他的成績到底算好還壞?這邊體現了 OKR 與績效脫鉤的好處,可以從現實面思考,並作為一個確保執行方向一致的制度。
  • 不一定所有部門都要導 OKR,例如:行政,甚至有些公司會懷疑到底業務需不需要導入 OKR 還是直接用 KPI 就好,這就必須確認,有沒有你需要導入 OKR 才能達成的目標?Dcard 是有導入,因為希望他們做到更多,且業務應該是彼此學習不是互相競爭。
  • 探討「獎勵的比例原則」,例如:兩個業務,一個菜鳥目標是做到500萬,一個頂尖業務目標是1000萬,菜鳥達成了 500萬,評分為1;頂尖達成了700,評分為 0.7,這樣應該獎賞哪一位?理應還是菜鳥,因為這是不同階段的問題,我們不應該鼓勵 Title 或職等,應該從實際貢獻與目標間的達成度來決定獎落誰家。
  • 結論: OKR 不應直接掛鉤,應為混合型。

總結

透過這次的分享,可以了解到導入 OKRs 考慮更多的是跨部門溝通、公司目標與組內方向的理解。希望對於管理職務的夥伴而言,能從前人經驗總得到一些啟發! 對於非管理職務的夥伴來說,如能更深入探討每一工項背後的意義,相信可以一個更有結構性、說服力的角度來與上司溝通工作項目的安排。從今天開始一起 OKRs 吧 :)

更多參考連結:

  1. [創業小聚NO.108] 實戰OKR!看 Dcard、綠藤生機創辦人怎麼說?
  2. OKRs 導入軟體推薦
  3. 理解 OKR 與 Scrum 的差異